日期
“四月” 相关资源
诗文库13456
人物库598
古籍库90522
活动2395
人物库 唐朝
崔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贝州武城人
崔神庆孙。
肃宗上元中,官楚州刺史,献定国宝玉十三枚,表称天帝授楚州尼真如以镇中国灾者。
改元宝应
代宗大历中,官至工部侍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独孤及唐 725 — 7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5—777 【介绍】: 河南洛阳人字至之
玄宗天宝末举洞晓玄经科。
华阴
代宗时左拾遗召,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
常州,卒,谥宪
世称独孤常州
性孝友,喜鉴拔后进,为文彰明善恶,长于论议,与李华萧颖士等齐名。
有《毗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5—777 字至之排行十四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天宝十三载(754)中洞晓玄经科,授华阴
肃宗至德中避地越州,历佐浙东节度江淮都统幕。
代宗广德元年(763)征为左拾遗,累迁太常博士,礼部、吏部员外郎
大历三年(768)出为濠州史,五年舒州刺史八年常州刺史
十二年四月卒,谥宪
生平详见崔祐甫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公行状》、《新唐书》本传。
今人赵望秦有《独孤及年谱》。
有文名,与萧颖士李华贾至等先后倡导古文,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
又工诗,其论诗主缘情绮靡说。
今存《毗陵》20卷。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唐诗汇评
独孤及(725一777),字至之洛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中,客游,与高适贾至陈兼为友。
十三载(754),应道举,对策高第,授华阴
安史乱起,南奔。
上元初为左金吾兵曹,充江淮都统李峘掌书记
征为右拾遗,历太常博士、礼吏二部员外郎
大历中,出为舒二州刺史,治绩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
九年,徙常州刺史,卒。
李华萧颖士齐名,提倡古文,奖掖后进,梁肃朱巨川崔元翰等皆出其门,天下谓之文伯
有《毗陵》二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二卷。
全唐诗补逸
独孤及字至之洛阳人
大历十二年卒,年五十三。
补诗二首。
及字至之
河南洛阳人
天宝末以道举高第。
华阴
代宗立
左拾遗召。
礼部员外郎
历濠舒二州刺史
检校司封郎中
常州刺史
卒年五十三。
谥曰宪
著有毗陵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崔祐甫《独孤公神道碑》
公之文章,大抵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故论议最长。其或列于碑颂,流于咏歌,峻如嵩华,威如江河,清如秋风过物,邈不可逮。
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
其文宽而简,直而婉,辩而不华,博厚而高明,论人无虚美,比事为实录,天下凛然,复睹两汉之遗风。
……其馀记物叙事,一篇一咏,足以追纵往烈,裁正狂简。
权德舆《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及谥议》
独孤及方直清,根于性术。
其修身莅官,确手处中,立言遣辞,有古风格。
辩论裁正,昭德塞违,浚波澜而去流荡,得菁华而无枝叶。
皇甫澄《谕业》
独孤尚书之文,如危峰绝壁,穿倚霄汉,长松怪石,倾倒溪壑,然而略无和畅,雅德者避之。
性孝友,喜鉴拔。
为文必彰明善恶,长于议论。
工诗,格调高古,风尘迥绝,得大名当时。
钟云:少不喜此君诗,其全集近八十首,冗累处甚不好看,故所选止此。
然其高处已似元道州矣,以此知诗之难看者,不当便弃之也。
使此君止传此数诗,则亦盛唐好手、惟读其全集,故反生厌:
《唐律消夏录》
独孤至之诗笔俱高,中唐时亦一大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唐代宗唐 727 — 7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7—779 【介绍】: 即李豫
唐朝皇帝。
肃宗长子。
初名俶,后改现名。
通《》、《》,年十五封广平王
肃宗至德二载,为天下兵马元帅,与郭子仪等率兵击败安庆绪,收复两京。
乾元元年,立为太子
宝应元年,由宦官拥立即位。
在位十七年,时宦官擅权,藩镇跋扈,不能制。
卒谥睿文孝武皇帝
帝讳
肃宗长子。
开元十四年生。
初名俶
年十五。
封广平王
至德二年进封楚王
乾元元年改封成王
四月册为皇太子
改今名。
宝应元年四月即位。
二年上尊号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
在位十八年。
年五十三。
谥曰睿文孝武皇帝
庙号代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袁高唐 727 — 7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27—约786 【介绍】: 沧州东光人字公颐
袁恕己孙。
进士第
代宗时,累迁给事中
德宗建中中,坐累贬韶州长史,复拜给事中
贞元元年,德宗将起卢杞饶州刺史极论奸,天下仰其直。
二年,上疏请体恤民病,减进耕牛,以济农事,帝从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8?—787? 字公颐排行三沧州东光(今河北东光)人。
进士第
代宗大历中丹阳,浙西观察判官
八、九年(773、774)间时往湖州,与颜真卿皎然等联唱,后结集为《吴兴集》10卷。
累迁御史中丞
德宗建中二年(781)京畿观察使四月韶州长史,寻移湖州刺史
兴元元年(784)征为给事中
约卒于贞元三年(787)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三五。
全唐诗》存诗1首,又联句2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昙真中唐 ? — 79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陈氏
青人
家贫。
父鬻以给。
随之至彭门。
旅次而没。
无所依。
遂就徐之大云寺披剃。
以习经论。
嵩山證寤心学。
李中丞讽方将赴职谯郡
与邂逅于任城中。
抵掌谈笑。
披云雾
恨相识之晚。
李公力挽。
偕之任所。
风亭月观
因得扣击达昼夜。
公后召尹京
每从容称于上前。
诏徵不起。
贞元七年四月
示灭。
门人建塔以葬。
亳州安国院释昙真
姓陈
维青人也。
少小随父往彭城于逆旅而亡所怙。
叹恨无依。
乃投徐大云寺为僧。
其土是嵩法师之后经论薮泽。
玩习该通。
后游胜境入嵩山学禅观已至任城
邂逅李中丞讽赴职谯郡
谈道抵掌盱衡如披云雾
李恨相识之晚。
请以同行。
时聚风亭月。
观谈道达旦。
李后入为京尹
因从容称奏真道成德至。
德皇下诏徵。
而不奉诏。
贞元七年四月示灭。
门人建塔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休隋末唐初 538 — 6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人俗姓乐
年十六出家,住相州慈润寺。
曾事灵裕、明彦、志念等法师,博采众长,精通禅理。
戒行清苦。
唐太宗贞观中累征不起。
卒年九十八。
撰有《杂心玄章钞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瀛州之乐氏。
世业蚕渔。
蚤知自拔。
年十六。
沙门巡里乞食。
而感发焉。
遂违亲。
遁投勖律师出家。
灵裕法师
有重名。
方居邺下
开导。
勖命从之游。
始研华严。
至五十馀遍。
卒无所入。
渤海
听明彦法师
成实论。
无几何。
而彦化去。
乃受小论迦杂婆沙于志念法师
各数遍。
曰。
予于小乘。
岁月多矣。
今而值子。
可虚度乎。
乃为区别部类。
著杂心玄章钞疏等。
然冥府虽开空宗。
尚梗惟识之旨。
取悟无方。
师入关。
昙迁禅师
尼论师等往来。
扬摧摄论。
领略义趣。
周涉三遍。
即造章疏。
自尔大小诸藏。
统绪可寻矣。
然独律部。
未遑精阅。
复习四分于洪律师
一坐席间。
经三十馀遍。
而冈测涯涘。
顾谓其徒曰。
予于经论如彼。
于律如此。
岂非理可虚求。
事难通会乎。
律师
见其暮年尤勤至。
尝曰。
法师大德犹尔疲劳。
曰。
吾忆吾始脱尘樊。
遂获陶铸。
敢斯须离邪。
所居寺凡四翻秽。
武德间
刘黑闼叛。
率弟子二十人。
相州及天策府。
以曹公徐世绩
领兵讨诛。
又能出私积。
继餫饷。
𡨥平。
曹公为闻。
上诏贼所发地。
相州依旧外。
其馀州郡僧尼。
止留三十人。
贞观九年
诏入京师
固辞。
寿九十有八矣。
住乡里之慈润寺。
门人昙元灵范克诏其业。
元高洁慕禅悦。
林虑山
范居弘福寺
振名京邑
康健至今。
上伐辽。
亲幸其室云。
释慧休
姓乐氏
瀛州人也。
世居海滨。
以蚕渔为业。
而生知离恶深惟罪报。
常思出济无缘拔足。
或累叹通宵晨或忘餐。
近逾信宿。
虽愤气填胸。
无免斯厄。
十六遇相州沙门巡里行化谈三世之循扰述八苦之交侵。
雅会夙怀。
背世情决乃违亲背俗。
投勖律师而出家焉。
勖导以义方礼逾天属。
又闻灵裕法师震名西壤。
行解所归。
现居邺下
从学。
天机秀举惟道居心。
乃背负华严远游京邺。
一闻讲蓥动身心不略昏明幽求体性。
而章句无昧至理未融。
展转陶埏五十馀遍研讽文理转加昏漠。
试以所解遍问诸师。
皆虑涉重关返启其致。
乃悟曰。
斯固上圣之至理也。
岂下凡而抑度哉。
且搏听众师。
沐心法海耳。
乃往渤海从明彦法师听成实论。
先出章抄品藻异同。
慧满冲情解律法友。
以彦公化世受染馀流。
志念法师受学小论。
加杂婆沙各闻数遍。
穷其本支晓其固执。
解既清迥行寔贞严。
曰。
余讲小乘岁序多矣。
今乃值子谅不虚延。
即著杂心玄章抄疏。
各区别部类条贯攸归。
文教才出初寻重敬。
频当元宰讲授相续。
幽致既举慧烛天悬。
故使驰名冀都击响河渭。
抱帙横经肩排日谒。
结疑怀签踵接登堂。
皆总为书绅永开冥府。
故于立破诸教。
探隐洞明。
虽学冠空宗。
而梗情尘境。
欲通惟识之旨。
取悟无方。
师入关因便预从。
昙迁禅师及尼论师等讲扬摄论。
每举一会馀驾停轮。
词吐既新。
领拔弥悉周涉三遍即造疏章。
神会幽陈广疏听视。
自大小诸藏并统关键。
惟有律部未遑精阅。
昔以戒禁随事可用缘求。
案读即了未劳师授。
曾披一卷持犯茫然。
方悔先议更弘神府。
乃负律提瓶。
洪律师听采四分。
一经讲肆三十馀遍。
日渐其致终未极言。
顾诸学徒曰。
余听涉多矣。
至于经论一遍入神。
今游律部逾增逾闇。
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乎。
而敬慎三业懔课六时。
纤尘或阻即申忏洗。
目见大小讲匠知名者多。
奉法自修实罕联类。
尝听砺公讲律。
砺曰。
法师大德。
暮年如何犹勤律部。
曰。
余忆出家之始。
从虎口中来。
即奉投戒法。
岂以老朽而可斯须离耶。
恨吾不得常闻耳。
其清慎之高。
率此例也。
又屡经寇荡荒荐相仍。
寺众僧厨亟经宿触。
故从隋末终至唐初
四度翻秽获资净供。
致使四方嘉会
有功焉。
武德年内。
刘闼贼兴。
魏相诸州并遭残戮。
忽一日警急。
官民小大弃城逃隐。
在云门闻有斯事。
乃率学士二十馀人。
东赴州了无人物。
便牢城自固。
四远道俗承休城内方来归附。
当斯时也人各藏身。
挺节存国守城引众。
可谓乱世知人者矣。
其年不久。
天策陈兵。
临贼境。
军实无委。
并出当机。
既处僧端预明利害集众告曰。
官军静乱须有逢迎。
僧食众物义当先送。
再和大众并无从者。
惧被后罚必可乘权。
独诣军门具陈来意。
于时曹公徐世绩
引劳赏悦。
仍令部从随至寺。
任付粮粒。
及平殄后。
曹公为奏具述功。
登即下敕入贼。
诸州见有僧尼。
止留三十。
州一境特宜依定以事验人。
量难准。
又荒乱之后律法不行。
并用铜盂身御俗服同诸流俗。
恐法灭于事。
躬自经营立样造坏。
依法施熏遂成好𭽽。
遍送受持。
今大行用并是功缉遗绪也。
又僧库火起。
时当中夜。
忽有人告。
走往观之。
赖始发焰。
救而获免。
退问告由了无知者。
良以道通幽显。
屡动祯祥。
贞观九年
频敕徵召令入京师
并固辞以疾无预荣问。
至今十九年中。
春秋九十有八。
见住慈润爽健如前。
四众怀蒲柳之慕犹执卷咨谋。
乃力倦而告曰。
吾学功多矣。
每有经律。
虽听二三十遍文旨乃镜。
犹恨少功。
欲兼异部。
未遑多涉耳。
今之后学则不同之。
薄知文句宗致眇然。
即预师范更无通观。
所以终夜长慨有耿于怀。
致有穷括教源莫知由序。
此法灭在人矣。
今暮年开道意在成器。
斯犹砥砺合其刃耳。
安能炉锤其朴耶。
所以引化席端直陈纲要。
而奉禁守道抑在天然。
挫拉形心逾衰逾笃。
衣服率然趣便盖体。
襆悬壁上尺绢不居。
所得外利即回讲众。
补绽衣服不劳人助。
见着麻鞋经今三十馀年。
虽有断坏缀而蹈涉。
暂有泥雨徒跣而行。
有问其故。
答云。
泥软易履。
不损信施耳。
又寒不加火热不依凉。
瓶水若冻裹之草束。
受具已来𭽽无他洗。
入夏已去不啖菜蔬。
旋绕往还执帚先扫。
存护物命宁有过之。
凡斯众行前后一揆。
余以亲展徽音。
奉兹景行。
犹恨标其大抵。
事略文繁以为轻约耳。
弟子昙元。
高洁僧也。
经论及律并曾披导。
偏重清行不妄衣食。
寺虽结净犹怀尘点。
常乞食自资。
今托静林虑宝山
志道辞世。
门人灵范。
学通慧悟少之。
敕召弘福。
时扬摄论。
今居宗树业。
振名京邑
以年学高远。
今上重之。
因事辽左亲幸其室。
叙故陈道弥会帝心。
故又续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澄中唐 ? — 803年9月1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梁氏
京兆人
父涉中书舍人
幼使出家。
无所顾恋。
偶有禅者过之。
谓曰。
可名道澄
且付以瓶锡仪范之器。
号律沙弥
受具后。
历横肆。
南山钞。
谨持守以进于学。
然姿性率略。
所处不恒。
奉恩庄严草堂诸刹。
所至安之。
尤以护生为务。
建中二年
坐夏云阳山
一虎忽哮吼入门。
若有所语者。
虎摇尾摄耳去。
后徙居章信寺。
或问其故。
曰。
出家可滞一方乎。
西域之法。
三时分房
俾无贪著。
后世易之。
哀哉。
贞元二年二月八日
上于寺从受菩萨戒。
京甸倾瞻。
赐赉优渥。
尽以回施二田。
五年
上幸所居问修心法门。
且诏为妃主嫔御。
受菩萨戒。
十六年四月
赐号大圆
十九年九月十八日终。
释道澄
姓梁氏
京兆人也。
父涉中书舍人
生而奇表辄恶荤肴。
出家如归无所顾恋。
忽遇禅僧摩顶。
与立名曰道澄
瓶锡常随冥合律范。
号律沙弥也
受具之后习听南山律于诸学处。
微其玷缺。
然性都率略住寺不恒。
或奉恩庄严草堂等寺。
所到便居护生为切。
建中二年坐夏于云阳山
有虎哮吼入其门。
徐语之。
其虎摇尾襵耳而退。
徙居章信寺。
或问其故。
曰。
出家者可滞一方乎西域三时分房俾无贪著。
观门易立矣。
不然者岂通方广恕乎。
贞元二年二月八日
帝于寺受菩萨戒。
京甸倾瞻赐赉隆洽。
所受而回施二田矣。
五年帝幸其寺问修心法门。
又敕为妃主嫔御受菩萨戒。
十六年四月
赐号曰大圆
十九年九月十八日
终于此寺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京中唐 ?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泗上人,字庆复
陈叔明五世孙。
代宗大历进士
德宗时左补阙,屡有谏诤。
赵需张荐等共劾卢杞
德宗谓有宰相才,将用之,会病狂易,自刺未亡。
再迁给事中,罢为秘书少监
工诗文,长于训诂。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5 字庆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代宗大历元年(766)进士第历官太子正字咸阳
德宗建中二年(781)太常博士兴元元年(784)左补阙
贞元初膳部员外郎八年(792)任考功员外郎集贤学士,迁司封郎中十九年给事中
德宗欲用为相,以狂疾改秘书少监
二十一年致仕,四月卒。
生平事迹见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新唐书》本传。
师事独孤及,长于古文。
全唐诗》存诗1首。
字庆复
大历元年进士
德宗朝历官考功员外郎
再迁给事中集贤殿学士
罢为秘书少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智藏隋末唐初 541 — 625年四月十五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魏氏
华阴郑县人
年十三。
蔼法师出家。
住西魏长安陟岵寺。
当周之灭法。
独逃匿诸檀信家。
剃发染服。
曾不为变。
至随氏迁都龙首。
诏居大兴善寺
开皇三年
乃卜终南丰谷之东阜。
以老焉。
亦其故隐之地也。
诏遣左卫大将军晋王广
就山宣旨引见。
固辞。
上益敬慕之。
乃遣内史舍人虞世基尉问。
并施油香薰炉。
三衣什物。
仍名其寺为丰德。
每岁三长之月。
弘智论。
以阐化。
武德初。
制立僧官
为首选。
然终非世检所乐也。
尝以兴善官供频繁。
愿乞食如律。
晚行头陀西郊柏林墓所。
文帝出游。
过也而叹。
侍从
皆脱所服以施。
得衣凡百有馀聚。
悉以充营构。
然其所御。
惟纳布大衣。
厚重可四斤许。
服之。
卒六十五矣。
曾未尝顷刻去身也。
常坐一食。
形相挺特。
颀然八尺二分。
而步履轻安。
每食时。
千持澡瓶。
足蹑木履。
幽梗盘沮。
自东阜四里。
乘厓而至。
午后复上。
则亦似获神足通者。
故或图写其容貌。
之至今
京师慈门寺沙门小昙。
为建碑于寺门之右。
颍川沙门法林为之文。
释智藏
姓魏氏
华州郑县人也。
十三出家事蔼法师
西魏之世。
长安陟岵寺。
值周灭法权处俗中。
为诸信心之所隐。
王禁剋切不惧刑宪。
剃发法服曾无变俗。
迄至隋初乃经六载。
迹人间不亏道禁。
自有同尘莫敢联类矣。
移都龙首住大兴善
开皇三年
乃卜终南丰谷之东阜。
以为终世之所也。
即昔隐沦之故地矣。
山水交映邑野相望。
接叙皂素日隆化范。
后文帝敕左卫大将军晋王广
就山引见。
曰。
山世乃异。
适道不殊。
贫道居山日积意未移想。
陛下国主之体。
不夺物情为宗。
王具闻帝。
帝叹讶久之。
乃遣内史舍人虞世基
宣敕慰问。
并施香油熏炉及三衣什物等。
仍诏所住为丰德寺焉。
每至三长之月。
盛开道化。
以智论为言先。
凡所登践者皆理事齐禀。
京邑士女传响相趋。
云结山阿就闻法要。
武德初岁爰置僧官
众以积善所归乃处员内。
道开物悟深有望焉。
虽预僧僚而身非世检。
时复临叙终安丰德。
武德八年四月十五日遘疾。
少时终于所住。
春秋八十五。
青襟入道自检形神。
不资奢靡不欣荣泰。
时居兴善官供频繁。
愿存乞食尽形全德。
纵任居僧务。
夏雨冬冰而此志不移。
终不妄啖僧食。
晚居西郊柏林墓所。
头陀自静。
文帝出游遇而结叹。
与诸官人等。
各舍所著之衣百有馀聚。
令村人车运用充寺宇。
故使福殿轮奂回拔林端。
灵塔架峰迢然云表。
致有京郊立望得传遥敬矣。
又爰初受具以布大衣重补。
厚重可齐四斗。
六十五夏初无一离。
受日说欲由来未传。
常坐一食终乎大渐。
而状形超挺唐量八尺二分。
质貌魁梧。
峙然峰崿之相。
常居寺之南岫四十馀年。
面临深谷目极天际。
俓途四里幽梗盘岨不易登升。
手执澡瓶足蹑木履。
每至食时乘崖而至。
午后还上。
初无颠堕。
因斯以谈。
亦雄隐之高明者故。
图写象供。
于兹存焉。
京师慈门寺沙门小昙。
素业。
为建碑于寺门之右。
颖川沙门法琳制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韦渠牟中唐 749 — 8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9—801 【介绍】: 京兆万年人
韦述从子。
少警悟,工诗,李白异之,授以古乐府。
去为道士,更为僧,已而还俗。
德宗时累官四门博士
贞元十二年四月,帝诞日,诏儒臣与佛老并对,质问大趣,渠牟有口辩,虽于三家未究解,然答问锋生,捷口水注,德宗为之意动。
秘书郎,进诗七百言。
寻迁右补阙谏议大夫,恩宠甚厚。
陆贽免相后,德宗倚信裴延龄渠牟等,时渠牟张恩势以动天下,权侔人主。
官终太常卿
卒谥忠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9—801 一名尘外号遗名子北山子排行二十四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
11岁能诗,李白授以古乐府之学。
代宗大历四年(769)时已出家为道士
八、九年湖州,已出家为僧,名尘外,与颜真卿、皎然等联唱,后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大历末还俗。
德宗贞元初为浙西节度从事八年(792)征为四门博士
十二年奉诏参预三教论衡,为德宗称赏,拜右补阙,旋迁左谏议大夫
太府卿太常卿
十七年卒,谥忠
生平见权德舆《唐故太常卿韦公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
渠牟工诗善书,权德舆称其诗“俪词比事,纤密清巧”。
(《左谏议大夫韦公诗集序》)《全唐诗》存诗21首。
又以尘外之名录其联句诗1首。
《全唐诗续拾》补题1首。
渠牟
京兆万年人
初为道士
复为僧。
兴元中
韩滉镇浙西。
奏授校书郎
四门博士
贞元十二年右补阙内供奉
岁中至谏议大夫
再擢太常卿
贞元十七年卒。
年五十三。
刑部尚书
谥曰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相中唐 753 — 841年2月1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俞
吴之长水人
七岁。
师使习诵法华。
仅三阅旬浃。
而通彻全部。
视诸儿卓异。
大历中
受具足戒。
京师安国寺
遂复该综毗尼部文。
十一载
而蔚有成绪。
及归。
从之学者如市。
郡太守奏置戒坛开元寺
就推
充寺纲管。
既临坛且为众依止。
恒施白衣归戒。
佩漉水囊。
所至辄用。
平生未尝畜长。
所坐之地。
每有乌栖止。
驱之不去。
会昌元年二月十日
告弟子清浚清高等曰。
吾其逝矣。
因累足右胁而卧。
众闻天乐昼鸣。
夕睹瑞光。
寿八十九。
腊六十九。
是年四月
迁龛塔于来苏之原。
后唐景福二年
其弟子。
义州刺史曹信。
大理司直吴方将重治其塔发之。
见遗骸若铜色。
舌若芙蓉。
齿全四十二。
香汤熏沐。
其年五月二十五日以葬焉。
释法相
姓俞氏
长水人也。
天宝中诞育为婴儿。
卓异。
七岁投师受经法。
三浃旬诵通法华全部。
弱冠往长安安国寺得满足戒。
即人历中也。
便于上京习毗尼道。
诸部同异无不该综。
涉十一载蔚成其业。
传法东归。
请学者如林。
吴郡太守奏。
开元寺戒坛
预临坛之选。
寻充依止。
兼众推为寺纲管。
恒施二众归戒。
行佩漉囊器不畜长每有鸟栖于座侧。
驰斥不去。
会昌元年二月十日午时三刻。
告弟子清浚清高。
吾当灭矣。
俨然累足右胁而逝。
时众昼闻管弦清亮。
乃天乐也夕睹异光。
春秋八十九。
僧腊六十九。
四月迁塔于来苏乡之原。
白塔是也。
后弟子率义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吴方重修塔。
发之见遗骨若铜色。
不坏若芙蓉焉。
齿全四十二。
香汤沐之重葬盖。
景福二年癸丑岁五月二十二日也。
高弟子公静。
静弟子行蕴。
蕴弟子仁表。
表弟子玄杲。
杲本清白之僧也。
同鸿启重修灵光一寺。
为兵革残毁之后也。
杲公启公后偕隐天台习禅观。
次终于山。
焚之皆获舍利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陆贽中唐 754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4—805 【介绍】: 苏州嘉兴人字敬舆
代宗大历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
建中四年朱泚叛乱,随德宗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夫悍卒,读之无不挥涕感动。
贞元七年,拜兵部侍郎
八年,迁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
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
十年冬,为户部侍郎裴延龄所构,罢相。
次年忠州别驾
顺宗时卒,谥宣
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
有《翰苑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4—805 字敬舆排行九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代宗大历八年(773)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累迁监察御史
德宗建中四年(783)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扈从奉天,参决机谋,号“内相”,后进中书舍人
贞元七年(791)兵部侍郎八年知贡举四月拜相。
十年罢为太子宾客十一年忠州别驾
顺宗永贞元年(805)卒,谥宣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有清张佩芳等所撰年谱数种。
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
权德舆陆贽“搉古扬今,雄文藻思”(《翰苑集序》)。
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诗外编》补断句1。
字敬舆
苏州嘉兴人
大历八年进士
博学宏词科
又以书判拔萃补渭南
监察御史
德宗立
召为翰林学士
从驾幸奉天
考功郎中
从幸梁州
谏议大夫
还京。
中书舍人
贞元七年兵部侍郎
八年中书侍郎门下平章事。
十年知政事
太子宾客
十一年忠州别驾
顺宗立
徵还。
未至卒。
年五十二。
兵部尚书
谥曰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2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颍川人俗姓荀
北周时,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与世隔绝。
武帝灭佛,法藏初不知,经四年,始得风闻。
后至京师,请复佛法,宣帝不允。
旋主陟岵寺,复还山。
,奉敕主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炀帝大业末,充太平宫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开皇中法济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颍川颍阴荀氏子也。
三岁丧父。
十岁丧母。
孤独孑遗。
无所依赖。
周天和二年
生二十二岁矣。
上适于二月八日
度僧以祈福。
因薙落。
四年皇子生。
诏选名德于醴泉宫。
复与其数。
武帝春坊
趋至殿下。
鲜卑语。
问众僧。
众僧不时对。
独进以鲜卑语答所问。
廷臣皆喜。
诏谓道人身小而胆大。
乃敢答太子语如此。
仍赐钱奖谕。
由是恩眷优渥。
建德二年
徙居终南紫盖山
三年正月八日
偶得杏实七枚于绝顶。
食之甘美。
然地僻天寒。
卒不知所从来云。
未几。
而废教之祸起。
山居。
独若无与。
如是八年
每念下山。
以身徇法。
大象元年九月
扣关将谒帝。
吏诃止之。
武侯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诘所自。
及朋侣施主姓名。
辞曰。
贫道以山林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且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紫盖山陛下之畿甸。
若是则朋侣施主。
皆陛下也。
尚何他问哉。
等以闻。
诏曰朕欲以菩萨仪相治化。
此僧既近自紫盖山来。
其今长须发。
著衣冠。
为陟岵寺主
诏内史沛国公宇文译。
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为非先制不奉诏。
十月复谒于城东。
引妙庄严王二子谏父事。
且曰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致先帝。
毁圣典。
冶灵像。
其酷甚于秦之焚书坑儒
上怒。
诏即杀之。
沛公为营救。
上少解。
因问沛公曰。
道人怖否。
进曰。
道人愚戆。
不知忌讳。
身触刑宪。
安能无怖。
上愁然变色曰。
此固佛经所谓护鹅比丘也。
昔闻其事。
今见其人。
是又可杀乎。
宜原之。
赐菩萨衣冠。
主陟岵寺如前诏。
遽引辞。
愿自便。
御史鲍宏
于万年长安蓝田盩屋鄠杜五县。
游行。
以俟寻访。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文帝冢宰
作兴教法。
六月下山。
复从薙落。
施法服一具。
杂彩十五段。
青州一石。
还山。
七月又承命下山。
议化事。
十五日诏景陵公。
检校
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衣以归。
独留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隋受周禅。
改元开皇十五日
诏追前度诸僧。
大兴善寺行道。
二年内史舍人赵伟。
命所司。
月给伏苓苏油柴炭等料物。
以为恒。
十四年
自请罢所给料物。
武侯将军素和业。
捐宅构寺。
以奉
右仆射苏威
并建寺之大殿尊像。
斋万僧。
以落之。
于是舍人裴矩
宣诏曰。
藏禅师落发僧首。
且躬设大斋。
弘法之盛其孰可等。
今所住寺。
可名法济。
久之慈及畜类。
鹅知时旋绕佛座。
犳过中不食。
炀帝居晋邸。
其少子夭殂。
寓瘗于藏寺
将出镇淮海。
手书铭。
以勒之曰。
世途若幻。
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
彭祖何脩。
呜呼予子。
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
长依梵俦。
因以灵寿杖
曰。
每策此时。
幸相忆也。
曰。
王以爱子。
留寄法门眷焉。
其情能复忘乎。
是犹杖之于也。
王不能忘。
其敢忘哉。
十六年
上幸齐州不豫。
王贵人
造观音像。
为上祝禧。
诏迎置法济寺供养。
仁寿元年
上造等身释迦六驱。
诏如前迎置。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荐功德。
必委藏营治。
大业之
诏易九宫为寺。
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贞观初
淮安王首隆敬慕。
俄而王薨。
亦云逝。
三年葬干阜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为铭辞。
刻之贞石。
释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苦深悟无常。
投庇三宝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从出俗。
天和四年诞育皇子
诏选名德至醴泉宫。
时当此数。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
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圣今贤皆依山静。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荡志。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纳。
餐以朮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
忽遇甘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浓美。
周行更索全无来处。
冥资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给优二年。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以不许入进退论理。
武候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
报曰。
建德二年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侣。
只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
等报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国宇文绎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众僧并令还俗。
独度一人违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处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尔。
时命若悬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
往林泉山泽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
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沈隐。
虽蒙恩敕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门学六月
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
即蒙剃落。
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遣竟陵检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服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方流海内。
岂非戒行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
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
宣敕月给茯苓苏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
武候将军索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异礼奉养。
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师
落发僧首。
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处可为济法。
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
尝以慈仁摄虑。
有施禽畜依而养之。
鹅则知时旋绕。
狗亦过中不食。
斯类法律不可具纪。
炀帝晋蕃时。
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铭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呜呼余子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长依法俦。
教因施灵寿杖曰。
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答曰。
王殇幼子长就法门。
灵寿何敢忘德。
十六年齐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观音。
并敕安济法供养。
仁寿元年
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
敕令置于藏师住寺。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
大业末岁下敕九宫。
并为寺宇度僧。
纲管相续维持。
名称洽闻。
乃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绥缉少达无替所临。
大唐建议人百一心。
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请终身奉养。
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
毕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亦终焉。
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夙素知德。
为铭贞石。
在于龛侧矣。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至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在末行。
出众独立。
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十枚。
即而啖之。
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武侯上大夫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往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又下山。
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景陵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仲方中唐 766 — 8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837 【介绍】: 韶州人
德宗贞元进士,补秘书省正字,历侍御史仓部员外郎
宪宗时,贬遂州司马,迁河东少尹
敬宗时,召为右谏议大夫
太和三年,入为太子宾客
文宗开成初,累官秘书监
卒谥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张九龄弟九皋之曾孙。
少朗美,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
累官仓部员外郎
吕温党补金州刺史
又因议李吉甫谥,贬遂州司马
河南少尹郑州刺史
敬宗立,迁谏议大夫
文宗大和初,出为福建观察使
召为左散骑常侍
甘露事变后出为华州刺史
后召入授秘书监
卒年72岁,谥成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2首,断句2。
全粤诗·卷一一
张仲方七六六 — 八三七),字靖之
韶州曲江人
张九龄侄孙,张九皋之孙。
唐德宗贞元中,擢进士宏辞,初授集贤校理丁母忧,丧除,补秘书省正字
咸阳,出为邠州从事
判官,寻授监察御史
历殿中、侍御史仓部员外郎金州刺史度支郎中
以驳李吉甫谥议,出为遂州司马,迁刺史
曹州刺史河南少尹郑州刺史
入为谏议大夫
唐文宗大和初(八二七),出为福建观察使御史中丞
三年,征还,为太子宾客
五年,转左散骑常侍
九年,授京兆尹;方月馀,出为华州刺史御史大夫
开成元年(八三六)入为秘书监
勋至上柱国,阶至银青光禄大夫,封至曲江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
唐文宗开成二年四月卒。
礼部尚书谥曰“成”。
有文集三十卷,已佚。
旧唐书》卷九九、又卷一二一、《新唐书》卷一二六、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五有传。
诗二首。
仲方
韶州始兴人
贞元中进士
宏词
秘书省正字
咸阳
邠州从事
侍御史仓部员外郎
文宗朝官至秘书监
累加银青光禄大夫
封曲江县伯
开成二年卒。
年七十二。
礼部尚书
谥曰成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满隋至唐初 551 — 628年6月9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8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并州太原人
俗姓贾
七岁出家,从师习诸经,尽其大旨。
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
隋初,法席颇盛。
后避喧嚣,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禅。
文帝时,又迁岚州安山
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住义兴寺。
突厥侵境时,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
七岁出家。
即宗定业。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听涅槃。
能通大指。
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运再隆。
推而广之。
之力为多。
故礼忏以摄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
然非明證。
法不轻授。
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从之如归市。
俄依瓒禅师雁门
久之徙入
弘静学。
隋季之乱。
复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岚州安山
方天下扰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觉知。
固道力所感欤。
义旗初建。
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
及躬往顶礼。
殊觉凛然。
顾谓裴寂曰。
孤于禅师
毛发惊竦何耶。
曰。
此则戒神所护而然。
他日又见曰。
弟子举义师。
以戟定天下。
凡以济拔众生也。
惟禅师慈悲加被。
愿使往来无障。
武德元年
诏以许公宅。
为义兴寺。
居之。
三年诏入
都督弘农公刘护。
以捡狁方𡨥边。
人情恐骇。
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禅坐如常日。
沙门道绰问曰。
万法本空。
然或以观相入。
或以机缘悟。
何也。
答曰。
缘无所缘。
相无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无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寿七十八。
建塔树碑。
葬于龙山童子谷。
释智满者。
俗姓贾氏
不知何许人也。
戒行高洁居于安乐寺
唐太宗晋阳
刘文靖首谋之夜高祖梦堕床下。
又见遍身为虫蛆所食。
意甚恶之咨询于
曰。
此可拜贺也。
夫床下者。
所谓陛下也。
群蛆食者。
所谓群生共仰一人活耳。
高祖嘉其言。
又云。
贫道颇习易。
以挂之象明夷之兆。
按易曰。
巽在床下纷若无咎而早吉晚凶。
斯固体大不可以小。
小则败大则济。
可作大事以济群生。
无往不亨乃必成乎。
高祖动容曰。
虽蒙善诱未敢当仁。
师眄太宗曰。
郎君与大人并叶兆梦。
是谓干父之蛊考用无咎。
天理人事昭然可知。
不可固拒天之与也。
天与不取必受其咎。
无乃不可乎。
高祖拜而谢曰。
弟子何幸再烦郑重叮咛之意。
敢不敬从。
满后不知所终。
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瓒禅师
涉缘念慧。
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岚州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馀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猃狁孔炽戎车载饰。
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馀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馀。
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馀人。
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馀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护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博陵人字殷功
清明独游都城南,至一村居求饮,有女子启扉奉以盂水,独倚小桃柯伫立,意属甚厚。
及来岁清明再往寻之,门庭如故而户扃锁矣。
因题诗于其左扉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于德宗贞元十二年进士第
岭南节度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殷功,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及第
宪宗元和元年(806)四月元稹白居易等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后例应授官而失载。
文宗大和三年(829)京兆尹,同年七月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
诸书皆谓崔护卒于岭南节度使任,考崔护岭南之后任为李谅李谅岭南任在大和五年(831)二月,则崔护卒年或即在大和四、五年之际。
曾封武城县
事迹见《本事诗》、《唐诗纪事》卷四〇、《登科记考》等。
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3首尚有争议)。
唐诗汇评
崔护,生年年不详,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州)人。
贞元十二年(796)进士第
大和三年,由京兆尹出为岭南节度使
武城县
全唐诗》存诗六首。
字殷功
博陵人
贞元十二年进士
岭南节度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庾承宣中唐 ? — 8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邓州新野人
庾光先孙。
德宗贞元八年,登进士第
十年,中博学宏词科
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福建观察推官
宪宗元和中,历郑滑观察判官考功度支员外郎礼部侍郎知贡举刑部侍郎尚书右丞
穆宗长庆二年,出为陕虢观察使
文宗大和元年,自吏部侍郎京兆尹御史大夫
后自尚书左丞出为兖海沂密节度使
又自吏部侍郎太常卿
九年,自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天平节度使,卒于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 籍贯不详。
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第十年博学宏词科及第。
贞元十五年,摄、滑等州观察判官
宪宗元和初殿中侍御史十三年(818),权知礼部侍郎
其后历官吏部侍郎京兆尹御史大夫尚书左丞、陕虢观察使、兖海节度使太常卿太尉
文宗大和九年(835)四月检校吏部尚书天平军节度使七月卒。
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七《文宗纪》、《元和姓纂四校记》卷六,《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〇、卷一四,《登科记考》卷一三、卷一八,《唐方镇年表》卷三、卷四。
全唐诗》存诗1首,联句1首。
承宣
贞元八年进士
大和中检校吏部尚书天平军节度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唐宪宗中唐 778 — 8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8—820 【介绍】: 即李纯
唐朝皇帝。
本名淳
顺宗长子。
贞元二十一年立为太子,同年八月即位。
锐意改革吏治,整顿江淮财赋,志平僭叛。
任用李绛裴度等,先后讨平刘辟李锜吴元济等,强藩悍将皆欲悔过听命,藩镇跋扈局面暂告一段落,唐之威令,几于复振。
晚年服金丹,多躁急,遂为宦官弘志等所谋杀。
在位十五年。
圣神章武孝皇帝
帝讳
顺宗长子。
大历十三年生。
贞元四年六月封广陵郡王
名淳
二十一年四月立为皇太子
改今名。
永贞元年八月即位。
元和三年正月
尊号曰睿圣文武皇帝
十四年七月
又上尊号曰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
在位十六年。
年四十三。
谥曰圣神章武孝皇帝
庙号宪宗
加尊昭文章武大圣至仁孝皇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命隋末唐初 ?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0 【介绍】: 隋唐时僧。
荥阳人俗姓郑名颋
羽骑尉隋恭帝皇泰中官至御史大夫
隋末动乱,与妻同归佛教。
法服擎锡谒见王世充世充怒,被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郑氏。
名颋。
荣阳望族。
世以文章显命。
始仕为羽林骑都尉
旋弃去。
吉藏法师讲三论。
及法华等经。
归诚空寂。
大业初
仆射杨素见而器之。
荐为中书舍人
越王皇泰间
御史大夫
王世充既弑越王
僭即尊位。
国号郑。
改元开明
仍以旧官辅政。
时唐已受禅。
太宗以天策兵逼西苑。
世充殊窘。
于是与其妻。
互相剃发为僧尼曰。
吾愿满矣。
即著伽黎。
持锡杖。
世充曰。
郑颋今出家矣。
世充大怒。
遣左右斩
喜曰。
吾愿又满矣。
因遍礼十方佛。
口称般若。
索笔书偈。
辞世曰。
幻生还幻灭。
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
求人无有人。
遂挹别亲故。
合目俄顷曰。
可下刀矣。
逮终颜貌不变。
先是有僧善相。
曰。
卿头颅额𩓱。
法当富贵。
然狼顾。
宁能得死于牖下乎。
答曰。
必如所指则诚获我心。
每见诸人以卧疾死者。
精神瞀乱。
倏就后世。
正亦不如发弘誓愿。
境观坚明。
刀落气断者也。
其妻比丘尼
后住洛州寺。
释智命
俗姓郑
名颋
荣阳人
族望清胜文华曜世。
词锋所指罕有当之。
初仕羽骑尉
班位斯薄。
逃官流俗。
备历讲会餐寝法奥。
就耕于宁州
大业初年
仆射杨素因事往彼。
乃通名谒见。
与语终日。
曰。
观卿风韵。
殊非鄙俗所怀。
乃廊庙伟器耳。
且权抑忍辱。
寻当徵召。
及元德作贰。
搜访贤能。
遂拔之。
对晤宣传应变不一。
有令试以三百对语。
一遍授之覆无遗漏。
致大重敬。
迁为中舍人官至五品。
及元德云薨。
不仕于世。
游听三论法华。
研味积年逾深信笃。
皇泰之初越王即位。
历官御史大夫
伪郑开明连任不改。
深谋广略有国惟寄。
于斯时也。
今上任总天策。
御兵西苑。
李密鸱张蚁诘咆休洛汭。
世充独固一都。
内外煎迫上下同惧。
弊斯纷梗情慕出家。
频请郑主为国修道。
既不遂志。
惟思剪剃不累形科。
夜则潜读方等诸经。
昼则缉理公政斯须不替。
经四十日诵得法华。
畅满胸襟决心出俗。
又劝妇氏归宗释教。
言既切至即依从之更互剃发。
语妻曰。
吾愿满矣。
不死而生。
当启郑主不宜尔也。
便法服擎锡。
径至宫门云。
郑颋辄已出家。
故来奉谒。
世充不胜愤怒。
下敕斩之。
闻喜曰。
吾愿又满矣。
欣笑泰然。
行至洛滨。
时惟旭旦未合行决。
曰。
若为善知识者。
愿早见过度。
不尔寻应被放。
不满本怀。
于时道俗围绕劝引至暮。
厉色昌言不许。
因即斩之。
寻有敕放。
既所不救。
举朝怨恨。
即伪郑开明之初年也。
吉藏法师听讲。
有僧告曰。
观卿头颅额颔有富贵相。
但以眄睐后顾。
怨不得其终。
曰。
岂非伤死耶。
必如所相乃是本愿。
尝见诸死者。
疾甚危弱心不自安。
纷扰不定便就后世。
生死终一期也。
定不能免。
何如发正愿缘胜境心力坚明不有驰散。
刀落终。
神爽自在岂不善乎。
之临刑。
遍礼十方。
口咏般若。
索笔题诗曰。
幻生还幻灭。
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
求人无有人。
与诸知故别已合眼。
少时曰。
可下刀矣。
寻声斩之。
面貌熙怡有逾恒日。
妻为比丘尼
见住洛州寺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朱景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一作景元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宪宗元和初,应进士举,曾任咨议
翰林学士,官至太子谕德
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三六三、《新唐书·艺文志三》、《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与卷一九。
景玄乃著名画论家,《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其《唐画断》3卷(即《唐朝名画录》,今存)。
能诗,其“塞鸿先秋去,边草入夏生”诗,尤为人称诵。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朱景元诗》1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6首、断句1联。
唐诗汇评
朱景玄,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开成四年,撰《泾州节度朱叔夜墓志》,自称“从侄景玄”。
曾官太子谕德翰林学士
大中五年(851)尚在,撰有《唐千福寺重建章资师传教碑》。
著有《唐朝名画录》(一名《唐朝画断》)一卷,今存;又《朱景玄诗》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十五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